查看原文
其他

【会刊·回顾】高爱华《平凡生活里闪亮的热心 ——采访王柔嘉校友》(2017年版,第10期)

08城环_高爱华 重庆大学上海校友会 2024-06-27

采访:82工业管理_李力生  记录撰文:08城环_高爱华  摄影:01贸行_苏伟利

---------------------------------------------------------------------

本文刊登于 重庆大学上海校友会 会刊

《海上·渝音》第10期(2017年出刊)

---------------------------------------------------------------------


所谓的生活的意义,更贴切地说是大部分人生活的意义,大多是平凡而实际的。我们每个人能做的,就是在这简单而平凡的一生里,找到自己生命中闪亮的星,让它慢慢成长为值得怀念一生的光辉。

这是对王柔嘉师姐的采访中,我内心的感触

在去王师姐家的路上,李力生秘书长一直给我和苏伟利师姐介绍王师姐的情况。除了基本的信息情况,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个词就是“热心”。李秘说,在重庆大学三校合并之前,王柔嘉师姐一直是A区校友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她当时记忆力特别好,对在上海的校友情况很了解,是A区的“活字典”。我见到王师姐的时候,她因为年迈记忆力衰退,很多事情已经记不太清楚了,幸好当天有她的小儿子帮我们补充,让我们的采访有了很多意外的收获。



因为那个时候,我就是随时随地想读书!

王柔嘉师姐,1931年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温州。她的父亲本是温州大户人家,18岁时和同乡到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留学,曾和张闻天同学,回国后在上海大夏大学[2]做过教授。抗战前,因其土木专业出身,他在国民党交通部任职,参与设计修建了许多公路。解放前夕,张闻天 劝其留下来参加新中国建设,后在北京公路研究所担任总工程师。因为父亲在各地修路,小时候的王柔嘉师姐跟着父亲一路辗转,主要在江西南昌和江苏南京生活。



王师姐读小学的时候正是抗战激烈时期,她的学业也是在多所学校完成,在江西赣州读过,也在江苏南京读过;初中主要是在赣南联中和秀州中学(嘉兴)完成。她的求学经历是当时社会背景下学生执着求学的缩影,在那个颠沛流离的环境下,不断地转学。在赣州女中读完高中后,她跟随母亲留在赣州做小学老师,曾一度做到了教导主任。

在问到王师姐为什么会到重大读书时,她用含糊不清的话,一字一句地说:“因为那个时候,我就是随时随地想读书!”这也是对我触动最深的一句话。正是因为自己随时随地想读书的愿望和父亲在重庆工作的缘故,王师姐考取了当时机械部下属的某编号学校[3]。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时并入重庆大学,故王柔嘉师姐于1952—1954年在重庆大学机械系专修科读书。

1952年,时任重庆大学校长的是何鲁教授(民国时期教育部部聘教授之一,民国政府共聘任6位部聘教授)。1952年11月,何鲁卸任,由郑思群接任校长之职。因此1954年王师姐重大专修科毕业时,毕业证的签发人是郑思群。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特殊性,能够保存下来的毕业证很少。我们想看一下王师姐当时在重大学习时期的书本和证件也不可能了。因为其丈夫的身份,在文革时期王师姐家被抄过,和教育有关的一大半资料都被毁掉,现在家里的部分资料也是后来从亲戚朋友家找回来的。这些历史物证的损毁让我们倍感惋惜,因为它们都是历史的见证。



从北到南,工作就是要兢兢业业

重大毕业后,王师姐分配到沈阳飞机制造厂工作。沈阳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建设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全国重工业基地之一,苏联援建的项目也较多。在当时的建设热潮中,沈飞正负责军机制造,能够分配到沈飞工作,是工科大学生的热切理想,也是学校对个人能力的肯定。

在沈飞,王师姐先后在工艺装备设计科、计划科工作,主要负责生产准备工序内容。这一干,就是24年,王师姐最青春的24年奉献给了祖国的军用飞机制造事业。同时,在这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她遇到了自己相伴一生的爱人薛德馨先生[4]。薛先生比王师姐进沈fei早,王师姐到沈fei的时候,薛先生已经是另外一个部门的负责人。他们在50年代社会风气还比较保守的情况下,自由恋爱,走到一起,在生活和工作上相互扶持,走过人生的温馨岁月。



沈飞是王师姐工作时间最长的单位,沈阳是王师姐人生各个重大阶段的见证地。她和爱人的相识、相恋、结婚,到他们两个儿子的出生,都是在沈阳这片热情豪迈的土地上。

1978年,时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的彭冲同志指定薛德馨先生调到上海航空工业办公室任副主任,负责运十飞机的制造和试飞工作。于是,王师姐和两个儿子于1979年也回到上海,王师姐进入上海航空电器厂从事技术工作,直到1986年55岁时退休。退休后,闲不住的王师姐被上海市科协技术市场聘用,发挥余热从事技术转让工作,直到70岁时才终于在家安享“夕阳红”静美时光。

我们想让王师姐讲一些工作学习中比较特别的事情,她说自己也想不出来,她这一辈子就是这么平平淡淡过来的。从北到南,无论在哪家单位,她都一丝不苟地付出自己的真诚。一个时代造就一代人,王师姐的态度让我们肃然起敬,这也是对我们工作刚刚起步的年轻人莫大的鞭策。  



热心,一直闪耀在简单而平凡的生命中

说到王师姐的热心,就要再次提到沈阳飞机制造厂。因为沈飞支援全国各地建设基地的原因,很多员工分散在全国各地。因为王师姐特别热心,原先的同事来到上海出差或者旅游,她都会安排食宿。王师姐的二儿子说,当时就觉得自己家像个客栈一样,各个房间经常睡满了人。最多的一次,家里住了18个人,打了满满的地铺。除了安排这些人的食宿外,他和哥哥还要负责买票、负责长辈们接站送站、负责陪平辈或者小辈的亲友到南京路逛街。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熏陶,他们觉得这是很正常且应该做的事情。

正是因为王师姐的热心,她才会在看到重庆大学上海校友会的宣传资料的时候,毫不犹豫地主动联系负责人加入到校友会中,参与校友的联络工作,为校友们服务。因为王师姐为人热心、交友广泛,为了联络方便,她都会细心地将亲友的信息整理出来,包括姓名、家庭关系、工作单位、住址、联系方式等,也正是她这么多年养成的习惯,才让王师姐在做校友会联络工作时得心应手。



在1984年10月上海校友会成立时,王师姐赫然在列,集体照片为证。王大姐与李力生秘书长共同回忆,80年代的A区校友们经常在复兴公园的茶室聚会,用当时大家交的会费(每人每年2块钱,总共几百块钱)买茶叶、瓜子、花生、信封、信纸和邮票这些东西。虽然这些事情都过去二十几年了,但一看到那些熟悉的名字(如吕举鳌、吴文彰、潘启华、郭蕴华、庄家琼、仇敬芬、傅鸿志……),再次聊起来的时候又仿佛回到了年轻的岁月。

2006年,重庆大学ABC三个校区第一次合并通讯录的时候,王师姐任第一组组长,李力生秘书长任副组长,为校友会的扩大起到了关键的促进作用。为了更好地为校友服务,了解校友的基本情况,王师姐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到校友家拜访,和校友们沟通。当时比她年纪大的校友,她基本上都去看望过,还被比她年长的师兄师姐们亲切地称为“小阿妹”或“王大姐”。

2013年,王师姐发生了一次比较严重的腔梗,很多比她更年长的校友纷纷前来看望。大家一起聊天,无不感慨:“当年是你来看望我们,现在是我们来看望你了。”这些校友之间的暖心情谊让我们感动,也让我们珍惜。

王师姐述说加入校友会是当时形势发展需要,是重大校友会组建的强烈驱使,及对母校的深情感怀。她自上海校友会成立之日起,服务校友工作三十多年,长年的热心在老一代校友中有口皆碑。王师姐说,毕业后再也没有回过重大了,现在身体不便,回重大更是不现实。当年教过自己的老师,和自己一起读书的同学都不在学校了,回到学校也未免感伤。这也成了自己最为遗憾的事情。

从重庆大学操场上,曾经那个青春飞扬的100米短跑健将,到一个热心校友工作的知心大姐,再到现在一位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王柔嘉师姐不断地转变着自己和重大之间的角色,通过自己无私的奉献和付出,实现着重大精神的传承。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惊心动、曲折离奇的故事,但是往往越平凡的人身上越能看到人性的光辉。王师姐是我们年轻校友们的榜样,在母校精神的传承上,她的经历更有现实的意义,或许这才是传承的最好方式。



注:

 [2大夏大学是由1924年从厦门大学脱离出来的部分师生在上海发起建立的一所综合性私立大学。"大厦"即"厦大"之颠倒,后来取"光大华夏"之意定名大夏大学。抗战期间曾西迁贵阳,与复旦大学合并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联合大学,光复后迁回上海。1951年10月,在原校址与光华大学相关合并后成立华东师范大学,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师范大学。

[3] 1952年,四川大学(地质系部分)、贵州大学(地质系)、川南工业专科学校(机械科和电机科)、西南石油专科学校(钻探和机械科)、西南工业部工业学校(机械科)(西南石油工业专科学校,即今重庆科技学院前身)、西南工业专科学校(机械科和电机科)并入重庆大学。

[4]薛德馨:无锡人,毕业于上海大公职业学校。1952年调入沈阳国营112厂(现沈阳飞机制造公司)任车间副主任、厂副总工艺师、总工艺师、副总工程师等职。负责国产歼击机的试制及量产的制造工艺工作及生产准备工作达26年。曾任上海航空公司副总经理、顾问,上海航空学会秘书长、理事长,热心航空科普工作,曾荣获上海市白玉兰奖、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


--------------------------------------------------------------------------------------

作者姓名:高爱华

出生城市:河北衡水

在校年份:2008~2012

院系专业:城环学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就职单位: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现任职务:策划编辑

新浪微博:鸢辶高飞Katharin

微信账号:鸢辶高飞Katharin

作者寄语:三十而立,看到天地之高度,人生之宽度,幸甚至哉!

--------------------------------------------------------------------------------------

欢迎广大校友踊跃投稿。.

请将稿件用电子文件方式(图文分离为word文件和JPG文件)

发送到会刊邮箱 cqush_hk@163.com

 

别担心所谓的文采,

这可不是文学杂志,而是联谊性期刊。

重点是文章具有【校友阅读的可共享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